在咨询或热线中,经常听到有同学反映:随着疫情的发展,家人变得神经衰弱、极其紧张,自己也感到担心,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,既盼望又害怕听到任何复学的消息,担心着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安全。
这次新冠肺炎疫情,让“焦虑”成为了一个高频词,学生们在家中感受到的“神经衰弱”“紧张”“害怕”“担心”,或是“学习效率低下”“难以集中注意力”,其实都是焦虑的表现。
从疫情发生到现在,焦虑一直伴随着我们,新冠肺炎疫情还在全球蔓延,人类生存环境还潜藏着危险和未知,未来充满着不确定,这些不安定因素会持续引发焦虑,让我们感受到不安全、不确定和不可控。
因此,现阶段我们要面临的一个挑战是:如何学会与焦虑长期共处?
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,当个体处于应激状态下时,或多或少都会产生焦虑。现阶段,尽管国内的疫情已得到控制,但国际形势还很严峻,我们担心病毒卷土重来,威胁到健康甚至是生命;另一方面,各地解禁、复工复学等消息也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。
过去三个多月,大家已经习惯了居家隔离生活,解禁、复工、复学就意味着打乱原有生活节奏,我们将面临作息规律和内在心理节奏的变化,变化会带来不稳定感、失控感、甚至是不安全感,而这些感受都会激起个体的焦虑。
所谓“生于忧患、死于安乐”,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意义,它会让我们对环境更警觉,反应速度更快,能够针对应激事件做预先应对。所以我们无须把“紧张和担心”当作问题来焦虑,这样会大大缓解我们因“焦虑”本身而产生的焦虑。
当焦虑过度时,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和生活功能了。除了神经衰弱和紧张担忧,焦虑还可能导致失眠,食欲减退或食欲暴增,消化不良;焦虑还可能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和他人发生冲突,或者回避社交;在工作或学习中,焦虑可能让我们效率低下,注意力不集中,产生手机依赖或网络依赖;而在情绪体验里,焦虑容易让我们体验到更多的担忧,紧张,恐慌,无力或抑郁……所以,我们要调整好自身情绪,当我们感到安全放松和有信心之后,这种积极心态也能影响到家人。
如果你常常感到担惊受怕、紧张焦虑,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调节情绪:
当你出现神经衰弱、失眠,或者紧张担忧时,也许可以先自嘲一句“嗨,老朋友你又来啦!”然后停下手头的事情,让自己慢下来,花一点时间照顾自己的情绪,可以安静地做几个深呼吸,然后感受自己此刻的需要:
可以走到开阔的地方,也可以站在窗前极目远眺,让自己用更慢更深的节奏呼吸,让自己放空和松弛下来。
在保持深呼吸的同时,还可以随身携带能带给自己安抚和镇定的小物件(比如“护身符”“小玩偶”或家人的照片视频),看看或者摸摸它们,让自己迅速稳定下来。
可以找一张白纸,用铅笔在纸上乱画,想象自己通过铅笔把所有的烦躁和愤怒都画到纸上,尽可能多画;画完之后,你可以用力把这张纸扯成碎片,扯得越碎越好,因为这会耗费你不少力气。
当然,这只是一个小建议,每个人都有自己发泄情绪的方法,或许是运动,或许是大叫或唱歌,或许是听音乐,只要是健康合理、不损害自己或他人的方法,都是适用的。
你可以有意识地学习一些简单的放松方法,比如渐进式肌肉放松,想象放松,呼吸训练等等,通过放松来缓解自身焦虑。
尝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,劳逸结合,尽量平衡学习与生活的时间安排,保证自己有良好状态来面对各种压力,从而缓解焦虑感,增强掌控感。
在疫情期间,尽管我们难以和家人朋友保持太多亲密接触,但仍然可以通过各种通讯工具进行“云交流”,情感的陪伴和支持能带给我们安全感,从而缓解焦虑感。
面对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,如果我们一直关注负面消息,感受过多灾难或丧失情境,就容易产生替代性创伤,体验到更多的焦虑、无助、失控等负面情绪。因此,为了缓解焦虑情绪,我们需要给自己(以及家人)有意识地营造安全可控且富有希望的正能量环境,适当减少关注境外疫情恶化的报道。
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,提升个体免疫力至关重要,我们要坚持体育锻炼,做好防护,戴口罩,勤洗手;多睡觉,多锻炼身体,保证充足睡眠,注意合理膳食,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。
(作者:何瑾 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)